close

 據研究顯示,有內臟脂肪型肥胖的人,糖尿病的發病率是一般人的7~9倍,心肌梗塞、中風的致死率更高達3倍。醫界警告,在內臟脂肪型肥胖引發「代謝症候群」,甚至「動脈硬化」之前,應積積做飲食、生活運動健康促進,並定期做健康檢查。千萬不宜放任不管,引發無法挽回的終身性疾病或致命性的疾病。


 醫界肯定"內臟脂肪"的健康地位


 「內臟脂肪」可以說是近二十年來漸受關注的健康指標,1987年,日本松澤知授率先主張「腹部脂肪是最大的危險因子」,小腹突出的內臟脂肪健康風險受到醫界的肯定;一般民眾也漸漸關心「小腹突出」不僅破壞健康,更是將身體推入疾病深淵。


「內臟脂肪」是什麼?
 看「內臟脂肪」的字義,會誤認內臟脂肪是指囤積在內臟的脂肪;事實上,內臟脂肪不會隨便囤積在器官內,而是堆積在腸繫膜的薄膜之間。內臟脂肪是體脂肪中堆積積在身體腹腔內臟的脂肪,是充滿脂肪細胞的組織。


為什麼內臟脂肪會囤積?
 一般人內臟脂肪囤積的關鍵在於基礎代謝,基礎代謝的多寡決定內臟脂肪的量。身體基礎代謝率低,若仍是吃太多、吃太油、運動量不足,攝取的熱量超過消耗的熱量,多餘的熱量就會轉成脂肪囤積在體內,形成內臟脂肪。遇入中年後,基礎代謝率大幅下降,這也說明為何歐巴桑、歐里桑很容易中年發福,成為大腹婆、大腹公。


 內臟脂肪囤積過多 容易導致生病


 內臟脂肪有好有壞,一旦內臟脂肪開始囤積,會使身體從小腹突出演變成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等代謝性疾病,甚至致命性的心肌梗塞、腦中風等疾病。因此,做好預防「內臟脂肪型肥胖」是非常重要的。


內臟脂肪V.S.脂肪肝 身體器官中,脂肪首先登陸的是肝臟,在堆積腸繫膜前,會先進到肝臟堆積,使肝臟細胞充斥著三酸甘油脂,引發肝臟發炎,造成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」;一旦惡化,可能變成肝硬化、肝癌。


內臟脂肪V.S.高血脂症 內臟脂肪堆積是造成高血脂的元兇,當內臟脂肪過度增加,會降低體內合成好的膽固醇,並且會讓脂蛋白無法順利分解,讓脂蛋白殘餘物侵入血管壁,加速動脈硬化,引發心血管疾病。


內臟脂肪V.S.高血壓 內臟脂肪增高使修復血管功能的「脂聯素」分泌不足,導致血管彈性變差,血壓增高。


內臟脂肪V.S.高血糖 內臟脂肪堆積降低了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,醣代謝變差,增加人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。


內臟脂肪V.S.動脈硬化 內臟脂肪堆積會讓多餘的三酸甘油酯及低密度膽固醇(壞膽固醇)滲入動脈內壁,逐漸氧化、變質,使血管壁變厚,失去彈性,形成動脈硬化,進而演變成心肌梗塞、中風等致命性疾病。


內臟脂肪V.S.代謝症候群 「腰圍」是代謝症候群5項指標之一,當男性腰圍90,女性80公分,並伴有血糖高、血壓高、三酸甘油酯高、好膽固醇不足的其中二項以上,就是代謝症候群。代謝症候群不僅加速動脈硬化的形成,還會引發心肌梗塞、中風等重大疾病,絕對輕忽不得。


 此外,內臟脂肪囤積也會引發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、痛風、便秘,並讓女性荷爾蒙失調,導致月經異常、經前症候群,孕婦引發妊娠毒血症,難產等。


 你的內臟脂肪肥胖嗎?


過去一直是用「體重」來管理健康,接著有「BMI、體脂肪」指數登場;近年來,醫學更深入用「內臟脂肪」堆積情形來評測健康。


內臟脂肪比皮下脂肪更加可怕!
 人體的體脂肪主要分內臟脂肪皮下脂肪二大類,不論一個人外形胖瘦,體內都有可能囤積脂肪的危險,不要以為身材苗條大可放心,因為也可能埋藏著內臟脂肪的危機。你應該了解自己有沒有內臟脂肪危機?肥胖是屬於「內臟脂肪型肥胖」還是「皮下脂肪型肥胖」?及早知道自己的身體是否處於危險境界,及早預防。


 內臟脂肪雖然是危險的脂肪,幸好具有容易甩掉的特性,能在代謝症候群階段就杜絕病症的發展,避免慢性病、動脈硬化,甚至致命性疾病發生,不但節省醫療支出,也讓生活更有品質。



PS:身體各項指數:BMI、體脂肪、內臟脂肪


介紹體脂肪,內臟脂肪,身體質量指數(BodyMassIndex),縮寫為BMI,基礎代謝率,骨骼筋率


身體數據的介紹:
【體脂肪】
體脂肪率是指「人體脂肪」與「體重」之百分比,以前判斷個人胖瘦時,最簡單的方法,就是使用身高及體重之比率(即BMI,身高除以體重的平方值)來判定,不過此種方法容易忽略了人體脂肪之多寡。


因此,要判斷一個人真正的肥胖程度,除了用BMI做參考指標外,另外還必須要檢測體脂肪率,這樣所得出來的結果才會比較客觀。


此外還會有人問到有關血脂肪與體脂肪的差異,血脂肪是指三酸甘油脂,要知道血脂肪指數,必須透過抽血檢驗才能得到數據。


一般來說,正常人體內約有14是體脂肪,有人會驚訝,如果以體重60公斤來算,那身上就約有15公斤的脂肪,想想15公斤的肥油是很恐怖的一件事,不過適量的脂肪對人體是具有保護作用的,因為脂肪可以保護人體脆弱的臟器,可以使其固定、不亂動,因此脂肪還是有其必要的存在性。


一般而言,男生正常體脂率約在1525%之間,女生約在2030%之間,年齡愈大體脂率會較高;成年男子的體脂肪率超過25%,成年女子超過30%,就達到醫學上所謂的「肥胖」。


附註:體脂肪的標準值和肥胖值〈標準因性別及年齡而有所差別〉:


性別


標準值


肥胖標準


男性


14~20


25


女性


17~24


30


 


【內臟脂肪】
體脂肪又分為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。
內臟脂肪是附著在腹部、胃腸周圍的腸系膜(為了固定腸子位置的薄膜)上的脂肪組織可以支撐、固定內臟。內臟脂肪的增加與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症、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有很大的關係。


內臟脂肪指數的判定


標準


女生24,男生46


肥胖體質


1014


嚴重過量


15以上


 


【身體質量指數(BodyMassIndex,縮寫為BMI


一個人的體重是否合乎「理想體重」的原則,不全然以科學因素為考量。在現代社會中,一個人的體重理想與否,往往依照社會的價值觀而定。


營養學中的理想體重,以增長壽命及促進健康為原則,依照個人體型、身高與體重皆不同的概念,採用身體質量指數(BodyMassIndex,縮寫為BMI)為測量方法。


BMI=體重(公斤)  ÷ 身高 ÷ 身高(公尺)


依照身體質量指數看來,對人體壽命及健康最理想的數值為22(±10%),男女皆相同。在算出個人的BMI後,


理想體重=22×身高×身高(公尺),±10%就可以推算出個人的理想體重了。


依據不同身體質量指數,我們可以看出自己的體重是否合乎理想:


成人的體重分級與標準


分級


身體質量指數


體重過輕


BMI18.5


正常範圍


18.5BMI24


過重


24BMI27


輕度肥胖


27BMI30


中度肥胖


30BMI35


重度肥胖


BMI35


 


資料來源:衛生署食品資訊網/肥胖及體重控制


【基礎代謝率】
熱量消耗的途徑主要有三個部分,第一部分是基礎代謝率,約佔了人體總熱量消耗的65~70%,第二部分是身體活動,約佔總熱量消耗的15~30%,第三部分是食物的熱效應,佔的比例最少約10%,這三者的比例大致已經固定,其中基礎代謝率決定了大部分的熱量消耗,因此代謝率低的人,在減重時就會吃很大的虧,將來體重增加的機會一定比別人大。


基礎代謝率是維持人體重要器官運作所需的最低熱量,短期內很少改變,幾乎在基因裡就已經決定一個人基礎代謝率的高低,但是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逐漸下降的趨勢,一般來說,人在嬰兒時期的基礎代謝率相當高,到了孩童時期會快速下降,等到成人其後會逐漸趨於穩定。


而成人期後的18-25歲時是基礎代謝率最高的時候,但是過了25歲以後,基礎代謝率就會開始下降,大約每十年約下降5-10%,也就是說當我們五十歲時,基礎代謝率已經降低了15-30%,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五十歲以後身材逐漸走樣的原因。


有了正確的基礎代謝率後,可以根據這個數值和每日的工作勞動度來推估一天所消耗的熱量,再根據一天的消耗量來決定一天的食物攝取量,若是要進行減重計劃時,每天攝取的熱量比消耗的熱量減少500卡的話,這樣一個月下來可減少15000卡的攝取,大約可減去2公斤左右的體重,因此基礎代謝率可以說是減重計劃的基礎,也可以說是每一個減重者是否成功的魔術數字。


【骨骼筋率】


骨骼肌比例(%)=骨骼肌重量/體重X100


男性正常值約34


女性正常值約27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upau 的頭像
    nupau

    莊淑旂博士 女寶 三春保養 生理期 坐月子 更年期

    nup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